近日,在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集中發布一批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固原市涇源縣三關口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案例成功入選歷史遺留礦山類優秀案例。
三關口礦區位于涇源縣六盤山鎮,地處六盤山南麓彈箏峽口,與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自20世紀70年代起,憑借豐富的石灰巖儲量和便利的交通成為寧夏境內及周邊地區建筑石料的主產區和核心供應地,聚集2家水泥廠、6家石料廠、19家開采企業和33口石灰窯。長期無序開采導致山體破損、植被退化、空氣污濁、水質惡化,生態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
為徹底解決三關口礦區環境問題,2017年,自治區啟動“綠盾2017”專項行動,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先后投入1.2億元,關停33口石灰窯、6家石料廠和兩家水泥廠,拆除構筑物、建筑物22395平方米,實現治理面積2077.65畝,使礦區重新煥發生機。治理過程中,自治區創新采用“關停清退、地貌重塑、科學復綠、水系活化、長效管護”的全鏈條治理路徑,將生態修復和綠色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實施礦區綜合治理、修復山體、治理河道、建設礦山公園,采取工程固基、自然復綠、人工增綠相結合的方式,栽植油松、柳樹、沙棘等樹木16萬株,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等草種20余種,有效遏制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同時,堅持綜合施策,治水與活水并重,治理頡河河道11.3公里,拓寬疏浚河道,形成水面9萬平方米,實現水體的“自我凈化、自我循環”,頡河水質顯著提升,逐漸恢復自然形態和行洪能力。此外,涇源縣建立長效管控機制,壓實縣、鄉、村三級管理責任,成立專業管護隊伍,對修復區域進行常態化巡查和維護,并以三關口礦山公園為基礎,導入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如今的三關口礦區,綠化覆蓋率顯著提升,區域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頡河三關口段出境水質穩定在Ⅱ類水質以上,昔日水清、河暢的美麗景象得以再現。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不斷轉化為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動能,在六盤山鎮蒿店村、集美村等礦區周邊村鎮,肉牛養殖、菌菇種植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村民的收入來源從昔日依賴礦企務工轉變為多元化綠色產業收入,真正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記者 任悅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