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鹽池縣中心敬老院的實訓室內暖意融融,60名康養護理員正圍著模擬人偶反復練習翻身技巧。“手腕要這樣托住老人后頸,另一只手扶住胯部,利用腰力帶動……”培訓老師陳姍穿梭在學員中間,不時上手糾正動作細節。
“之前總覺得喂飯、翻身這些事靠經驗就行,沒想到每個動作后面都有科學依據。”學員張瑩輕輕拭去額角的汗珠。她手中泛黃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壓瘡分期護理、鼻飼管喂食禁忌等要點。這個由鹽池縣委組織部主辦的康養人才培訓班,自10月20日開班以來,已持續開展56學時的系統培訓。

實操課。
實訓室角落的教具架上,看似普通的熱水袋上掛著醒目的紅色標簽牌。“可別小看這個!”陳姍拎起熱水袋走向學員群,“老人皮膚敏感度比年輕人低30%,水溫必須控制在50℃以下。”她擰開壺蓋注入溫水,倒置檢查密封性后,又用厚毛巾包裹出標準的“雙層防護殼”。學員中響起一陣窸窣的議論聲,曾在康老服務領域工作兩年的寧聰恍然大悟:“我去年冬天還給老人用熱水袋焐腳,現在想想真后怕!”
“看好了,測量血壓時要讓老人靜坐5分鐘,袖帶下緣距肘窩兩橫指。”在實操考核區,老師盧香燕正在演示規范操作。她身旁的教具箱里擺放著各種型號的鼻飼管、不同厚度的防壓瘡墊,這些都是從臨床收集的真實案例教具。來自王樂井鄉的“95后”護理員趙文倩悄悄掏出手機錄下演示全程:“這些細節在書本上學不到,回去帶同事們一起練。”

熱水袋使用講解。
隨著結業日期臨近,學員們開始在模擬病房進行綜合技能比拼。更換床單時要如何保護老人隱私,協助進食時怎樣觀察吞咽反應,每個環節都有評委嚴格打分。在失能老人照護專區,三四名學員正協作給“偏癱患者”更換衣物,有人專門托住老人頭部,有人注意保暖遮蓋,動作流暢如行云流水。
此次康養人才培訓是鹽池縣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舉措之一。近年來,該縣通過“師帶徒”、柔性引才等方式,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培訓不是終點,而是精準服務的起點。”鹽池縣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這批手持雙證(結業證和技能等級證)的護理員將分組奔赴全縣多個互助養老院開展實踐,他們的考核成績單上,即將填上老人們的真實評價。(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賀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