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樹蘭教授(右)和劉志軍主任(中)在不同階段為救治鄔新榮(左)傾盡全力。

鄔新榮(左)到陳樹蘭教授家探望她。

鄔新榮(中)給劉志軍團隊送上錦旗致謝。
1983年,中衛市沙坡頭區患者鄔新榮的心臟病還是當時醫學界的難題;2025年,同樣的疾病已能通過常規手術治療。鄔新榮的個人病歷,恰如一部微縮的寧夏心臟醫學發展史。而她跨越42年的兩次“得救”,不僅是醫學技術的勝利,更是兩代醫者用仁愛在時光中接力的必然結果。
A
罕見雙旁道作祟 產婦心跳超兩百
醫生冒險施救奪回生機
“身上都涼透了,就心窩子這一小塊,還殘存著一點兒溫熱氣……”
對68歲的鄔新榮來說,1983年冬天那次瀕死的記憶,身體被掏空般的虛弱,都清晰得如同昨日。
11月5日傍晚,回憶起42年前的那個冬天,鄔新榮語氣里仍有一絲劫后余生的微顫。
“那年我生了一對雙胞胎,孩子才剛剛滿月,一天,我的心臟突然狂跳,每分鐘超過200次,就像失控的野馬在胸腔里狂奔,喘不上氣。”當地醫院束手無策,隨即轉到寧夏附屬醫院(現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就診。當時,26歲的鄔新榮已經意識模糊、四肢冰涼。“我感到身上特別冰,冰到我竟然把腳搭在病床冰涼的鋼管上試圖取暖。”鄔新榮說,當時她就像一盞快耗盡油的燈,火光忽明忽暗,一陣風就能吹滅。
經醫生診斷,鄔新榮為預激綜合征B型。在那個年代,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藥物寥寥無幾,成熟的治療手段更是一片空白。“陳樹蘭院長(原寧夏醫學院院長)是我的主治醫生,我隱約聽到她低聲和其他醫生說‘休克、藥物無效、唯一的希望’……”
病房外,鄔新榮的父親鄔守林用顫抖的手簽下了病危通知書。
為將剛為人母的鄔新榮從休克邊緣拉回來,時年53歲的陳樹蘭決定冒險嘗試電轉律治療技術。
“陳院長說,我的情況非常危險,常規治療辦法不行,還有一線希望就是嘗試電轉律方法,用額定的高壓強電流通過心臟,使心跳恢復正常。”鄔新榮回憶道,“陳院長說這是新技術,之前寧夏還沒人做過,有一定風險,但這是最后一步棋,問我信不信她?我看著她的眼睛,用盡力氣點了點頭。”
這無異于一場豪賭。鄔新榮清晰地記得,電流穿過身體時,心跳從200多次驟然降至70多次那種“舒服”的感覺。這份生死線上的轉機,讓她成了醫療檔案里的特殊病例。
但危險并未完全解除。鄔新榮病癥的根源——預激旁道的問題還在,即心房與心室之間除房室結外存在異常傳導通道,其形成多為先天性疾病,可引發心律失常風險,隨時可能再次出現危險。
陳樹蘭院長多方打聽,終于聯系上了南京鼓樓醫院的馬德贊教授,為鄔新榮爭取到了手術機會。
“手術聽起來很嚇人,要開胸。我還是罕見的雙旁道,病灶位置更隱蔽、手術操作更復雜。馬德贊教授團隊反復研究方案,第一次手術先處理了相對明顯的一條旁道,術后密切監測恢復情況,等我身體條件允許后,又進行了第二次手術,精準定位并消融了另一條隱藏的旁道。兩次手術,徹底把我心臟里的兩個‘壞根子’鏟除了。”鄔新榮說,這42年,她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陳樹蘭院長、馬德贊教授給的。這份恩情,山高海深……
B
“老病歷”牽出往事 微創手術除新疾
兩代醫者守護同一顆“心”
時隔42年,今年8月27日,鄔新榮再次因為心臟問題走進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志軍起初并不知曉這位病人的特殊經歷,診治過程中,鄔新榮提到自己40多年前因心臟問題做過開胸手術,這個時間點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劉志軍作為心電生理專家的記憶。
“聽到1983年開胸做過‘預激綜合征’手術這幾個字,我立馬反應過來,因為我是從事心電生理研究的,我國在什么時候、哪家醫院開始做這種手術的,我非常清楚。”劉志軍說。
“你是不是去南京做的手術?”
“你是不是找陳樹蘭院長看過病?”
鄔新榮點點頭,一段塵封了42年的記憶瞬間被激活了。
劉志軍擔心鄔新榮是舊病復發,但經過詳細檢查后發現,當年馬德贊教授為她做的手術非常成功,鄔新榮心動過速的異常傳導通路(旁道)已經完全消失,現在的問題是房顫。
“1983年,全世界還沒聽說過房顫能做手術。但40多年過去了,醫學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志軍說。
根據鄔新榮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劉志軍團隊為她制定了微創射頻消融治療方案。手術過程中,通過心電監測清晰地看到,當年手術治療過的部位沒有任何異常信號。
房顫手術很順利。術后第四天鄔新榮就出院了。“現在感覺心臟終于踏實了。”鄔新榮說。
這份“踏實”來之不易,它跨越了42年,凝結了兩代醫者的守護。
C
一眼識得故人來 脫口而出喚“小鄔”
跨越42年的握手溫暖如初
“您是從中衛來的?姓鄔,對嗎?”95歲高齡的陳樹蘭教授話音未落,鄔新榮的淚水已奪眶而出。
8月29日,鄔新榮來到陳樹蘭教授家。當劉志軍提起“這是40多年前您救過的一位病人”時,沒等他說出姓名,陳教授便脫口而出。這份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清晰記憶,讓在場所有人為之震動。
鄔新榮為陳樹蘭教授獻上一束鮮花,緊緊握著她的手,聲音哽咽:“陳院長,當年是您救了我,現在劉主任和他的團隊又治好了我的房顫,這輩子,我都記著這份恩情!”
陳教授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反復摩挲著鄔新榮的手:“術后傷口疼不疼?吃飯睡覺好不好?”95歲的醫者凝視著68歲的患者,眼神一如42年前那般溫暖、專注。這一刻,時光仿佛倒流,回到了1983年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歲月改變了容顏,但醫患間真摯的情感卻從未褪色。兩個月后,回憶起探望陳樹蘭教授時的情景,鄔新榮感慨道,“我以為陳院長已經不記得我了,沒想到她一眼就認出了我。”
這場跨越42年的重逢,不僅是個人心愿的達成,更是醫學傳承的生動體現。從1983年陳樹蘭醫生冒險為鄔新榮實施電轉律搶救生命,到2025年她的學生劉志軍為鄔新榮完成微創手術,再到這次溫暖相聚,展現的是醫者仁心的代代相傳。當醫患的手緊緊相握時,握住的不僅是彼此的溫暖,更是醫學史上關于信任、勇氣和堅守的最美篇章。(記者 安小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