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就寫在創新驅動的引擎里,蘊含在綠色發展的底色上,融匯在產業鏈條的協同共生中。
入圍門檻為5.84億元,入圍企業營收總額3513.79億元、資產總額5755.01億元、利潤總額506.80億元……日前,2025寧夏民營企業100強榜單重磅發布,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全區各界引發廣泛關注。
榜單背后,是民營經濟的旺盛活力,也是實體經濟的內在韌性。這100家企業,不僅是我區民營企業的領頭羊、佼佼者,更是相關領域創新創造的行業標桿。它們撐起了寧夏實體經濟的半壁江山,以卓越成就證明——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民營經濟既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更是至關重要的“主力軍”。
結合日前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來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已然成為“十五五”規劃戰略任務之首。立足當下,如何讓民營經濟這支“主力軍”筋骨更壯、韌性更強,進一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答案就寫在創新驅動的引擎里,蘊含在綠色發展的底色上,融匯在產業鏈條的協同共生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民營企業突圍制勝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區實體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照榜單,從維爾鑄造以年均增速20%的研發投入實現公司毛利率的大幅提升,到共享集團投入20億元推動產業轉型最終引領整個鑄造行業發展,再到天元錳業聚力技術革新打造出行業領先的智能化生產體系……這些企業背后,無一沒有科技創新的身影,無一不是靠著創新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成為行業翹楚。這也意味著,廣大民營企業只有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定力,不斷提升自身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如果說創新決定了企業能飛多高,那么綠色發展則關乎其能走多遠。位居榜首的寧夏寶豐集團,通過“風光互補”發電制取綠氫,推動煤化工綠色轉型,生動詮釋了綠色就是機遇和效益、就是開啟新增長空間的金鑰匙。對于肩負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重要使命的寧夏而言,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同樣要不斷優化政策機制,引導民營企業主動“向綠而行”,讓生態高顏值與經濟高價值相得益彰。
走好創新、綠色發展之路之外,企業還需在協同發展中搶抓機遇。正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現代經濟的競爭早已不是單個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產業集群的“抱團發展”。寧夏的百強民企覆蓋了特色農業、新材料、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但也存在產業鏈條不夠完善、協同效應不顯著等短板。未來的發力點,就在于讓產業鏈“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既要發揮龍頭企業的“頭雁效應”,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一起飛;也要聚焦“六新六特六優”產業,精耕細作、持續發展,讓產業集群從簡單集聚邁向深度融合,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生動景象。
百強榜單,是榮譽也是鼓勵,是肯定也是鞭策。眼下,正值“沖刺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前方既有爬坡過坎的挑戰,也有創新突破的機遇。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以創新為舟、綠色為帆、產業鏈為槳,就一定能推動寧夏的民營企業在實體經濟的澎湃海洋中乘風破浪!(宮煒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