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灼菜心,一道粵港澳大灣區的傳統名菜,其“主角”大部分來自寧夏。據統計,截至2025年,寧夏菜心種植面積達27萬畝,年產量超過30萬噸,是粵港澳大灣區夏季菜心的主要供貨源,占其市場份額的九成左右。“寧夏3天不發菜,大灣餐桌少顏色”,足見大灣區群眾對寧夏菜心的依賴和喜愛。
在寧夏種植的菜心被運往大灣區,在寧夏種菜心的人很多來自云貴川。
數據顯示,貴州省每年約有5萬人在寧夏從事菜心種植與采摘,占區外來寧“菜客”的90%。他們3月初來、10月末回,如候鳥一般聚集成群、勤勤懇懇、連年往復。
數量龐大的貴州“菜客”在寧夏生活得怎么樣?
青銅峽市瞿靖鎮每年迎來送往近萬名貴州“菜客”,本組系列報道將以瞿靖鎮為“切片”,記錄貴州“菜客”擇寧而行、安居樂業的故事。
身高1米84、體格魁梧——黨文強把自己塞進客車逼仄的座位里,雙腿不得已頂住前排靠背。
從塞上江南到黔中故地——這不是一次必須的旅程,對青銅峽市人民法院瞿靖法庭庭長黨文強來說,卻是一趟必要的旅程:只有沉浸式體驗“菜客”生活,才能從他們的角度感知需求。
時間回溯到今年3月。
3月,是一年一度候鳥北遷的時月。在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每年初春,數以萬計的“菜客”背上行囊、攜家帶口,如候鳥般由南向北“遷徙”。
紫云縣2020年脫貧摘帽。十幾年前,外出務工路上盡是討生活的艱辛。如今,靠種植收割菜心這門手藝,“遷徙”之路載滿收獲的喜悅。一個數字可以證明:近幾年,紫云縣外出“菜客”月收入最高超萬元,遠高于家鄉收入水平。
越來越多的紫云老鄉加入“菜客”行列,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目的地指向寧夏。菜心的主要消費區在粵港澳大灣區,種植主產區卻在西北內陸地區的寧夏。
相比廣東等南方傳統產區,寧夏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更適宜喜涼蔬菜的生長。
青銅峽市冷涼蔬菜產區每年迎往約1.2萬名紫云“菜客”,70%留在瞿靖鎮。數量龐大的外來務工人員既增加了鄉村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治理難題。
在瞿靖鎮多個行政村,紫云“菜客”的數量遠超本地常住村民,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不會講普通話,難與當地人交流相融。調解乏力則訴訟增多,查人找物耗力、文書送達受阻、執行過程遇困……
多年來,青銅峽市政法、民政、教育等多部門積極調研協調,從千頭萬緒的“毛線團”中逐漸理出“關鍵線頭”。
今年3月,一份文書需送達身在紫云縣的當事人。黨文強要去貴州,特意體驗了一段從瞿靖鎮直達紫云縣的“菜客”大巴,他隨身攜帶的,還有一份上級部門經多方調研后草擬的專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的司法建議書。
“建議兩地合作,建立貴州務工人員信息臺賬,根據務工人員所在場所劃分網格;設立專門調解室,開展線上線下糾紛聯合調解;建立兩地黨委政法委牽頭,綜治、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及重大案事件應急響應機制;發揮各自特色文化優勢,加強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團結……”
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條條建議,與紫云縣對口部門的探索不謀而合——當地同樣在積極尋找良策,保障跨省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寧貴兩地,因為一顆菜心相連;因為一份司法建議,搭起了溝通橋梁、開啟了治理新路。
兩地聯合,共商計劃,協同推進,合作進程緊鑼密鼓。
6月,青銅峽市和紫云縣互訪調研,精準摸排務工人員的急難愁盼。
8月,瞿靖鎮外來務工人員流動黨支部正式成立,將務工人員納入組織管理體系,實現網格化精細服務;同月,“檢察驛站”掛牌運行,依托綜治中心平臺,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咨詢、權益維護、心理疏導等一站式服務;隨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瞿靖鎮10個村接連設立“異地有家”服務驛站,各種文化活動相繼開展;10月14日,紫云縣有關部門二度來訪,實際了解兩地合作推進情況……
似一張無形服務保障網,將瞿靖鎮近萬名“菜客”連珠成線、聚點成面。
硬件設施已經落地,后續的服務和管理能如計劃所愿嗎?(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黎明 秦磊 吳彩華 王瀟翊 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