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寧夏多地大幅降溫,青銅峽市瞿靖鎮的清晨風冽氣清。
楊江妹把行李塞進后備廂——去年,她和丈夫還是坐大巴回家,今年竟開上了小轎車。
1700公里的路程,夫妻倆來來回回,往返8年。
楊江妹的家鄉在貴州省紫云縣猴場鎮,那里也曾是貧窮的代名詞。20世紀90年代初,包括猴場鎮在內的紫云縣麻山片區還被稱為另一個“西海固”。當地媒體對比過兩地彼時的收入水平:“1990年,西海固人均純收入237.1元,人均生產糧食544.3斤。1992年,麻山人均純收入188.3元,人均糧食367.2斤。”
日子如果不是被貧窮揉皺,誰能忍心拖家帶口背井離鄉?
“菜客”是真苦。起早貪黑、迎著烈日,每天弓腰勞作十幾個小時。“手肘頂在膝蓋上,兩邊兒都磨破了皮。”楊江妹說,技術一天天磨得熟練,收入也連年上漲,“夫妻倆一個月能掙一萬五,今年買了車,明年蓋新房”。
看到“菜客”們往返寧、貴兩地交通不便,謝超放棄割菜,轉而開通了“紫云—青銅峽”客運專線。“之前每到10月底,車票靠‘搶’。這兩年,臨開車了還有空座位——坐大巴的少嘍,很多人都開車回家啦!”謝超說。
瞿靖鎮毛橋村一家菜場邊的空地上,停滿了“貴G”打頭的小轎車,其中不乏奔馳、寶馬等“豪車”。
“‘菜客’的收入高了,在當地才肯消費。”毛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潤寧說,附近的瞿靖大集只有在3月至10月才紅火熱鬧,“‘菜客’一回家,我們這里連集都開不起來了。”無“貴”不成集。每逢1、4、7日的瞿靖大集上,既有賣泡粑、涼粉、甜糕的貴州小販,也有賣本地特產的寧夏攤主,雙方都能自由切換著寧、貴方言,笑臉迎送著老主顧。瞿靖鎮街道兩旁,貴州風味的小餐館比比皆是,很多當地人開的餐館也根據“菜客”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的生活習慣,調整了營業時間。早晨10點多鐘,光輝村的主干道上,就飄來一陣陣米粉香。
“每月15日,各菜場準時發工資。我留心觀察,各村的快遞量,下半月是上半月的兩三倍。”瞿靖鎮統戰專干段嬌說,同時,她還注意到,這些快遞件里,兒童用品的占比越來越高。
“我們幼兒園在園幼兒82人,外地戶籍的就有72人,其中,貴州籍兒童51人,占幼兒總人數的62.2%。”青銅峽市第三幼兒園瞿靖分園園長張艷說,為了照顧貴州籍務工人員出工早、收工遲的工作特點,幼兒園專門把教職工上下班時間各向前、向后調整了1個小時,“后廚的師傅還專門學了幾樣貴州小吃,時不時給孩子們換換口味”。
“在這里,孩子上學很方便”“出門買菜很方便”“看病也很方便”……采訪中,“菜客”們用拗口的普通話,表達著對“新家”的接納與依戀。
說起看病方便,金成妹感觸極深。
今年7月,金成妹的小女兒剛剛出生,瞿靖鎮社區醫務人員上門隨訪時發現孩子黃疸不退,隨即聯系上一級醫院專家指導用藥。
“情況嚴重,急需入院。”經診斷,孩子必須入院治療。青銅峽市人民醫院立即派出救護車將嬰兒轉至吳忠市人民醫院,因診治及時,寶寶轉危為安。
一場生命的護航,讓“菜客”暖心更安心。
千里之外,雖然不是家,推開門的瞬間卻全是鄉音鄉味;雖然是異鄉,盞盞燈火里卻閃著故鄉的微光。
10月24日19時,伍四妹才顧上來幼兒園接5歲的雙胞胎女兒。兩個女兒都在瞿靖鎮出生,兩歲半入園,已是園里的“老生”。
這一天,是姐妹倆本學期最后一天在這所幼兒園上學,第二天天一亮,一家人又要踏上歸程。
伍四妹一手牽著一個女兒,小姑娘蹦蹦跳跳,鄉道旁的路燈把母女三人的影子融成一體。
“媽媽,明天回去了,明年咱們還回來嗎?”女兒奶聲奶氣問伍四妹,用了兩個“回”。
“回,當然要回來。”伍四妹溫柔作答,“這里也是我們的家。”(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黎 明 秦 磊 吳彩華 王瀟翊 鄭芳芳)
記者手記
包容,是最動人的治理
又到了候鳥回遷的季節。
這幾天,大批貴州“菜客”背上行囊,踏上熟悉的回家路。1700公里,從寧夏到貴州,車輪滾過的是距離,更是一段被尊重、被接納的安居旅程。
寧夏,每年迎來送往數以萬計區外“菜客”,各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讓每個異鄉人找到歸屬。
在這里,方言可以自由切換,米粉的香氣能改變一座小鎮的作息,幼兒園為外來務工子女延時服務,連快遞包裹里都裝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這背后,是寧夏基層治理的細膩筆觸——不以“外來”劃界,而以“家人”待之。
小省區擁有大胸懷,小省區蘊藏大能量。
把異鄉走成故鄉——最動人的治理莫過于此:既包容生計,更安頓心靈。(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黎 明 秦 磊 吳彩華 王瀟翊 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