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化生產線高效運轉,經過精密加工的控制閥部件即將裝配下線,銷往全球。“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智能化建設讓我們的月產能從8000臺躍升至11000臺,產品合格率達99%,交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吳忠儀表的提質增效,是吳忠市以財政資金引導企業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吳忠市聚焦“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布局,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技項目218個,落實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1.38億元,各類獎補惠及企業282家,為全市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這筆資金的投入,并非大水漫灌,而是圍繞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等方向進行的精準滴灌。在吳忠,專項資金正引導企業突破瓶頸,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寧夏新大眾機械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技術人員正在對即將發往國外的智能飼喂設備進行最后的調試。“我們的智能飼喂中央廚房徹底改變了傳統人工飼喂模式,通過精準下料能顯著提升養殖效益。”公司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不僅讓公司在2024年實現了5228萬元的工業總產值,其智能畜牧機械更是吸引了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的目光,“寧夏智造”的高端農機正逐步走向世界。新大眾機械的突破,得益于吳忠市對科技型企業創新的持續支持。
在產業提效的同時,科技項目還在民生福祉上做足文章。吳忠市中醫醫院實施的“楊甲三‘調神針法’聯合Bobath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示范應用”項目,在全市廣泛開展技術推廣和培訓,服務患者超2000人次。紅寺堡區引進的高效智能恒溫節水光伏大棚技術,預計可實現作物增產20%,節約化肥30%,每畝增收1500元。
“我們將加強資金監管與項目服務,確保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吳忠市科學技術局負責人表示,通過研發經費后補助、科技型企業獎補等政策“組合拳”,全市規上企業實施新產品開發項目532個,新增授權專利1339項。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正推動吳忠市產業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蓄持久動力。(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