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接受調解、堅持要等判決的寧夏某公司,10月份一個月內,突然態度大變,將其涉訴的19起勞動爭議案件,全部向銀川市西夏區人民法院申請了調解,并將涉案83萬余元全部履行到位。
“對方態度轉變,源于9月底該公司收到的一份《關于對勞動用工管理制度進行合規整改的提示函》。”11月6日,西夏區法院承辦法官向記者講述了這份提示函背后的“來龍去脈”。
“西夏區人民法院在審理轄區某企業勞動爭議系列案件中,發現該企業勞動用工管理制度中存在大量違法約定,特別是以‘負激勵’‘罰款’等名義克扣職工工資等違法問題,嚴重侵害到勞動者合法權益,故提出司法建議。”函中提示的內容,不僅讓該企業第一時間全面自查了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獎懲管理等規章制度,完成整改的同時還積極解決了相關涉訴糾紛,并參照法院調解方案在仲裁階段處理了系列爭議。
函中提到的司法建議,則要從5個月前說起。
彼時,西夏區法院陸續受理了被告為某能源公司的一批勞動爭議案件。承辦法官在審理過程中,發現訴狀及證據中均提到該公司存在以“負激勵”為名對員工實施經濟罰款的違規條款,部分員工被扣金額甚至累計高達2.2萬元。

調解結案后,承辦法官沒有就案辦案,而是第一時間向企業主管部門發出一份司法建議,明確三點核心意見:一是監督企業全面排查整改,清除“負激勵”等不合規用工條款;二是引導企業建立科學績效考核與正向激勵機制;三是督促企業加強管理人員勞動法律法規培訓。
“為的就是從根源上預防和化解同類糾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規范企業用工行為。”承辦法官表示,司法建議發出后,該主管部門迅速采取行動,向案涉企業送達《整改告知書》責令限期整改,同時向轄區內存在同類用工風險的企業發送提示函,要求企業組織學習勞動合同法等20余部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將個案監督升級為行業性規范指導。此外,還聯合轄區人社局對問題企業給予指導監督,確保其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整改到位、合法合規。
“你看這份整改報告,就是某能源公司提交的。”承辦法官翻開的報告中明確標注:啟動勞動用工制度專項修訂,徹底廢止原有負激勵條款,同步刪除所有與勞動法等存在潛在沖突的內容……(寧夏法治報記者 鄭芳芳)